第(3/3)页 “楼上闭嘴吧,秦始皇是什么年纪死的,你心里没点逼数吗?” 对于直播间里的弹幕,刘明两人都没在意,而是仔细观察着墓主人的尸身。 看上去,这具尸体是个三十岁左右的男性,身上的衣服虽然看着淡雅,不过实际上这才是最有贵族气质的服装。 看上去,生前应该是地位崇高的贵族。 但具体是谁,不得而知。 并且,以能够陪葬在秦始皇一号陪葬坑里的情况来看,此人生前如果不是高官厚禄的话,那就绝对是皇亲国戚。 难道是秦二世胡亥? 不太可能... 因为,秦二世胡亥墓,早在十几年前就被开发出来了。 地点就位于西安,现在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 并且,那还是他们亲自开发的,里面甚至找到了胡亥的尸骨和碑文。 那既然不是秦二世的墓,会是谁呢? 忽然... 当刘明注意到,这具尸体的脖颈时,忽然发现了异常。 只见,这男尸的脖颈处,有一条细微的伤痕,看上去像是被割喉而死,死后又被人用羊肠细丝给缝合起来了。 并且,手艺高超! 如果不是用放大镜仔细看的话,甚至都无法发现。 察觉到这一点,刘明教授点头道:“看来这不是秦二世胡亥的尸体,当年胡亥的墓就是我和老王亲自开发的,而且发现了尸骨和碑文。” “并且,按理说能陪葬在这里的人,生前地位绝对很高...但这具尸体死的时候,年纪应该不超过三十岁。或许那时候的人,有驻颜的方法,但也不会比实际年龄相差太大。” “所以我们猜测,这具尸体的身份应该是个皇亲国戚...而且,脖子上有个细微的伤痕,虽然用羊肠细丝缝合了伤口,但也能看出这墓主人是被歌喉而死的。” 说到这里,刘明琢磨了几秒后,猜测道:“原本我俩也以为是胡亥,毕竟胡亥也是被割喉而死...但他的尸体已经被找到了,所以我们联想到了另一个皇子。” 说到这,刘明露出了智珠在握的神情,随后说道:“所以不出意外的话,这具尸体的身份可能就是秦始皇嬴政的长子,大公子扶苏!” “因为,扶苏也是被割喉而死,但他的尸体迄今为止还没被找到!” 一时间,刘明的话让在场的人全都猛的愣住,而直播间里的人也都纷纷发起了弹幕。 “卧槽,真的假的?!” “不一定吧,我刚才上网查了资料,扶苏的墓不是已经被找到了,就在上郡吗?!” “话是这么说,但也不是绝对!白起的墓不是说也被找到了,就在咸阳东郊吗?” 对于网友的疑问,在场众人也是相同的感觉。 特别是张映雪,因为她也是考古系出生,随后忍不住问道:“刘教授,这么说也说得过去...不过,扶苏的墓不是已经被找到了吗?” 听到她的疑问,刘明则是摇头道:“找到是找到了,但扶苏的墓被开发后,只是在里面找到了众多文物,却没有墓主人的棺椁和尸身。” “这就和白起的墓一样,咸阳东郊的白起墓也是个衣冠冢...而我们之前,不是也在这座墓前面的陪葬墓室里,找到了真正的白起尸身么?” “所以我们才大胆的猜测,那个扶苏墓也是个疑冢,而眼前的墓主人才是大公子扶苏。” 听到这话,在场的人也都琢磨了起来。 确实,白起的墓也在这里被发现了,而这样的话那个扶苏墓或许也是疑冢。 并且,论各种疑点,还有扶苏的身份,他也确实有资格陪葬在这里。 更重要的是,虽然李斯和赵高当年假传圣旨弄死了扶苏,但胡亥继位后忠心于扶苏的文臣武将,也依旧很多。 所以,偷偷将扶苏的尸骨陪葬在这座墓葬里,也确实说的过去。 这时候,王教授看了眼棺椁中的尸体,心里也是有些唏嘘道:“说起这大公子扶苏,也是个故事。至于他的死因,应该是比较悲惨的了。” “史料记载,他刚毅勇武,信人而奋士。为人宽仁,有政治远见。敢于直言劝谏父亲,反对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的事情。在历史上,对众多皇长子的评价里,说他仁慈不输朱标和朱高炽,论武勇不输汉高祖刘彻。” “可正因为他劝谏嬴政,所以被嬴政下令前往上郡,协助大将蒙恬修筑长城、抵御匈奴。” “不过,在秦始皇三十七年,秦始皇再次巡行天下,沙丘病重的时候还是要写遗诏给扶苏,传位于他。” “可不幸的是,李斯和赵高合谋假传圣旨,要让扶苏自杀...虽然有蒙恬从旁劝解,但扶苏还是说父要子亡,子不得不亡...然后就自杀了。” “按理说,扶苏这一生真的是有些过于遵循常理...儒家说,君要臣死,臣不得不死...父要子亡,子不得不亡...但后面还有两句。” “君要臣死,君不仁,臣投他国。父要子亡,父不慈,子奔他乡...” 一时间,这番侃侃而谈下来,直播间里的网友全都唏嘘不已,而在场的人也都被这历史底蕴折服了。 仿佛就是在听天书一样。 “好了,言归正传。”而就在这时,刘明忽然开口了。 这时候,王振青也是咳嗽一声,将将众人拉回现实。 实话说,现在他们要做的就是赶紧找到所需要的文物,不然再待下去,这棺材里无时无刻不在喷出的冷气,差不多都要把他们的神智冻僵了。 既然已经确定这是公子扶苏的棺椁,那接下来就看看有什么陪葬品吧。 可就在这时,几人忽然在不经意间,又看到了棺椁内的尸体。 这一看不要紧,几人忽然觉得这尸体的脸,有些怪异。 具体是哪里怪异也说不上,但就是隐约觉得,尸体的面部表情,和开棺时不一样了。 看到这,陈长生心中警惕起来。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