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17.第317章 迟来的显德六年-《越沧海》
第(2/3)页
正月底,钱惟昱亲自主持了他继位以来第一次吴越朝廷级别的恩科科举,选拔了文科、理工科和兵科的士子武夫总计六七十人,也各自授予了基层官职。这些考生的成绩也模拟中原正统的三甲榜单排布,每个科目各自有xx及第、xx出身、同xx出身的设置。
这个科举取士人数算是比较多的了。唐朝时候全国范围内科举,一年也不一定能取到那么多考中的人。而吴越的邻国南唐因为地域狭小,每三年开进士科的时候,平均只取十几个人,这还是南唐疆域鼎盛的时候。吴越以和南唐疆域鼎盛时差不多的地盘一次性取六七十人,着实是扩大了五倍的命中率。
但是如果考虑到官制的不同,这样的设定倒也不会引起什么社会问题——要知道,原本唐代管制,科举得出的官员只授予到县级主官和主簿县尉一级的县级文武副职。这也就是所谓的“皇权不下县”,后来宋明各朝基本上也是如此。县级下属的司吏、司户、司刑……等六房主事有些是从九品的小官,有些县干脆只是无品的吏员担当,都没有一个一定的成法。
而钱惟昱改革后的吴越科举可是增添了不少专门性人才的,有专门考刑名律令韩非子的、有考钱粮算学的……所以,这些考中的人除了可以担当各个县的正副主官之外,还可以往下深挖一级,布置到九品的位置上。
可别小看九品官在戏文上那一般都只是城门官那种**丝,按照实际政务情况来推算,一个七品官是县长,那么那些九品官编制的六房主事好歹也是“县公安局长”、“县民政局长”、“县市政局长”、“县人事局长”之类的官职了。把这一批官职充实到考试任命官之后,吴越国科举的过关人员就多了一大块可以安置的渠道。
蚊子再小也是肉,科举考试的录取范围大了,而且把成绩好的直接选派八九品、成绩略差一些的选派为九品,那些考生也不会有怨言。而且考虑到那些最基层的官吏工作与百姓贴合比较密切,所以钱惟昱在制定制度的时候特别申明了一条“凡中三甲榜单者,仅任九品职务,且尽量按其乡源籍贯、原籍任用。”(也就是考中人员当中成绩最差、只能同xx出身的人)
这条制度可以最大程度兼顾那些小官小吏的本土化问题。自古认为县级以上的高官适合异地任用,以免本地人在本地当到高管后,当地铁板一块。一来本地高官在敛财上更容易一手遮天,二来本地高官如果不敛财的话,也容易让个人威望提升到一个令最高统治者不安地程度。这才有了延续多年的异地任命历史传动。
但是正七品以下的官职,如果要人背井离乡地去外地担任,一来在行政工作中和当地人的磨合容易出问题,二来这些小官或许是要当一辈子的,不像上面的官员那样升迁有望。异地任用的话难免让人一辈子背井离乡,这对于安土重迁的国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。
最后还有一个原因,那就是要切中晚唐以来直到五代十国的时弊:五代十国时候,节度使可是一群非常庞大的势力存在,别说皇权不下县了,就是不下州,都是很有可能的。吴越国虽然情况好一些,一来中央权威比较强,二来两浙和苏南是钱惟昱直辖地盘,三来各外镇节度使到镇都没满五年、大多是反复移镇的结果,所以根基不深。但是综合来看,如果朝廷要做到官员的任用彻底打散、异地使用,无疑是要出乱子的。
既然如此,钱惟昱不如顺水推舟:三甲榜单的官员,一律按籍贯地就近任用;二甲的官员,如果可以的话,也暂时这么任用,只是本着修真主义的思想光做不说,不形成纸面规定。
……
第(2/3)页